栏目:jiang 查看: 7
同“江淹才尽”。
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6回:“炀帝好大喜功,每事自恃有才,及至征蛮草诏,便觉江郎才掩。”
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
故事: 南朝梁时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,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,官至光禄大夫。后来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,诗也平淡无奇了,偶尔灵感一来,写出的东西也一无可取。据说他在梦中丢失了五色笔,从此就文思枯竭,才能丧尽。
犹“江郎才尽”。见“江郎才尽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江郎才尽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“江郎才尽”这句成语出自于南朝梁大诗人江淹的故事。江淹虽然从小家境贫寒,却极为好学,年少时就能写出很好的诗和文章,在文坛上享有盛名,大家都称他为“江郎”。但到了晚年的时候,江淹在文学上的表现大不如前,文笔变得平淡乏味,毫无特色。传说在他辞退宣城郡守后,有一夜在冶亭独睡时,梦见一个美男子,自称是东晋时的著名文人郭璞。他对江淹说:“我有一枝笔放在你那儿已经很多年,现在应该还给我了。”江淹伸手到怀里一探,果然找到一枝五色的彩笔,他便将这枝笔交还郭璞。从此以后,江淹便文思枯竭,再也写不出好的诗句。当时大家便都传言“江淹才尽”,也就是说江淹的文才已经用尽了。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“江郎才尽”,用来比喻文人的才思枯竭,无法再创佳句。出现“江郎才尽”的书证如清・梁章巨《浪迹丛谈・卷一・刘芙初编修》:“芙初本惊才绝艳,而近作大不如前,同人比之江郎才尽。”
01.《隋唐演义》第三六回:“炀帝好大喜功,每事自恃有才,及至征蛮草诏,便觉江郎才掩。”
write oneself o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