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ren 查看: 5
忍:忍耐。
吞声:有话不敢说。
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;不能说出来。
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鲁斋郎》:“你不如休和他争,忍气吞声罢!”
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。
例子:她姐姐从小就给财主家做童养媳,忍气吞声地生活了半辈子。
正音:“声”,读作“shēng”,不能读作“sēng”。
辨形:“声”,不能写作“生”。
辨析:“忍气吞声”和“饮泣吞声”;都表示不说什么话;勉强地忍耐着。“忍气吞声”偏重于“忍”;强调人忍受冤屈;多用于口语。“饮泣吞声”偏重在“饮”;指内心痛苦;不敢表达;多用于书面语。
歇后语: 1. 打了牙肚里咽 —— 忍气吞声
2. 自己碰钉子 —— 忍气吞声
3. 哑巴打哈欠 —— 忍气吞声
4. 捏着鼻子吃葱 —— 忍气吞声
谜语: 捏着鼻子吹螺号 (谜底:忍气吞声)
忍住气,不敢出声。“忍气吞声”形容受了气也强自忍耐,不敢作声抗争。语本南朝梁・任孝恭〈为汝南王檄魏〉。△“饮恨吞声”
尒朱荣胡貊遗种,边塞是居,奸宄妄才,凶愚丑类,茹血餐腥,本非人品。依随水草,取类马牛,而包藏祸图,窃怀反噬,遂长驱种落,用袭我周南。……梁大皇帝,功逾五帝,道迈三皇,负扆当轩,平章百姓,垂拱而治,协和万邦。今遣同州刺史范遵等,董率前锋,扬旌致讨,先取滑台,鼓行金谷。关东英俊,河北雄才,痛,,饮气吞声,志申怨。
[1]桑梓沦芜:故乡家园沦陷荒芜。
[2]室家颠殒:家庭宗族震荡灭亡。
[3]雠:音chóu,通“仇”,指仇怨。
“忍气吞声”原作“饮气吞声”。南北朝时,北魏将军尒(ěr)朱荣作乱,汝南王拓跋悦遂南奔梁国,梁武帝萧衍尊他为魏主。梁朝的文书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写了一篇声讨尒朱荣的檄文,将汝南王一行人离乡背井,客居异地,试图反攻的决心表露无遗,内容大意是:“尒朱荣在北方拥兵自重,胡作非为,侵略我的故乡,我只好投奔梁国。梁武帝的文功武略,可比三皇五帝,又待我十分友善,并且派兵助我讨伐逆贼。我与同伴们对家乡的沦陷,亲人的离散,感到无限的悲痛。我们强忍住这口气,立誓报仇雪恨,将叛贼尒朱荣歼灭,复兴宗族家园。”后来“忍气吞声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受了气也强自忍耐,不敢作声抗争。
01.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四一回:“李瓶儿这边分明听见,指骂的是他,把只手气的冰冷,忍气吞声,敢怒而不敢言。”
02.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五:“卫朝奉逐日著人来催逼,陈秀才则不出头。卫朝奉只是著人上门坐守,甚至以恶语相加,陈秀才忍气吞声。”
03.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三回:“牛浦被他掼的发昏,又掼倒在一个粪窖子跟前,滚一滚就要滚到粪窖子里面去;只得忍气吞声,动也不敢动。”
04.《红楼梦》第二○回:“宝玉见他这般病势,又添了这些烦恼,连忙忍气吞声,安慰他仍旧睡下出汗。”
05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九回:“苟太太听了,也自觉得无味,要待发作他两句,奈此时功名性命,都靠在他身上;只得忍气吞声,咽了一口气下去。”
语义形容受了气也强自忍耐,不敢作声抗争。
类别用在“委屈顺从”的表述上。
①我如今寄人篱下,凡事都得忍气吞声。
②像这样胡作非为的人,怎可对他忍气吞声?
③是可忍,孰不可忍,对这种侮辱,我无法忍气吞声!
④今天因为有求于他,只好对他的倨傲无礼忍气吞声。
⑤为了儿女的前途,她忍气吞声接受娘家人对她的嘲讽。
⑥老板正在气头上,你就先忍气吞声,等他冷静下来再说。
⑦这种忍气吞声的日子让人难过,总有一天,我绝对会离开此地。
⑧风水轮流转,如今仆人变老板,他再也不必忍气吞声的受委屈了。
⑨从前的媳妇就是被婆婆数落了,也只有忍气吞声,暗自饮泣的分儿。
⑩为了这份工作,老板的要求就是再无理,我也只有忍气吞声,默默接受。
hold back one's anger and say nothing
怒(おこ)りをこらえて默(だま)っている
dévorer un affront sans dire mot(ravaler des couleuvres)
eine Demütigung oder Beleidigung hinunterschlucken(seinen Groll unterdrücken)
подавлять гнев и сдерживать голо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