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yin 查看: 4
因:随顺;制:制定;规定;宜:适当;合宜。
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;采取适宜的措施。
出处:汉・赵晔《吴越春秋・阖闾内传》:“夫筑城郭,立仓库,因地制宜,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?”
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含褒义。
例子:谷峪《萝北半月》:“定个收入指标,实事求是,因地制宜。”
正音:“宜”,读作“yí”,不能读作“yì”。
歇后语: 乡下人撒尿 —— 因地制宜
谜语: 乡下人选地方撒尿 (谜底:因地制宜)
故事: 从前长安城里有一个佝偻人郭骆驼以种树为生,很多有钱人争相请他去移栽树木,因为他有丰富的种树经验,经他移栽的树木长势很好,有人询问经验时,他说只是因地制宜,让其自然生长,很多人从他种树经验上悟出治国的道理。
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。语出汉・赵晔《吴越春秋・阖闾内传》。△“因时制宜”、“因事制宜”
阖闾元年,始任贤使能,施恩行惠,以仁义闻于诸侯。仁未施,恩未行,恐国人不就,诸侯不信,乃举伍子胥为行人,以客礼事之,而与谋国政。……阖闾曰:“非夫子,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。今幸奉一言之教,乃至于斯,何为中道生进退耶?”子胥曰:“臣闻谋议之臣,何足处于危亡之地?然忧除事定,必不为君主所亲。”阖闾曰:“不然,寡人非子,无所尽议,何得让乎?吾国僻远,顾在东南之地,险阻润湿,又有江海之害。君无守御,民无所依,仓库不设,田畴不垦,为之奈何?”子胥良久对曰:“臣闻治国之道,安君理民,是其上者。”阖闾曰:“安君治民,其术奈何?”子胥曰:“凡欲安君治民,兴霸成王,从近制远者,必先立城郭,设守备,实仓廪,治兵库。斯则其术也。”阖闾曰:“善。夫筑,立仓库,因地制宜,岂有,以邻国者乎?”子胥曰:“有。”阖闾曰:“寡人委计于子。”子胥乃使相土尝水,象天法地,造筑大城,周回四十七里。陆门八,以象天之八风。水门八,以法地之八聪。筑小城,周十里,陵门三。不开东面者,欲以绝越明也。
[1]城郭:城墙。
[2]天气之数:天时地利等自然征兆。
[3]威:震慑、威吓。
据汉・赵晔《吴越春秋・阖闾内传》载,伍子胥本为春秋楚国大臣,后因楚王听信谗言,杀了他的父亲及兄长,于是逃往吴国。他逃到吴国后,为替父兄报仇雪恨,便辅助吴王阖闾伐楚称霸,并因而受到重用。有一次,阖闾向伍子胥请教治国之道,伍子胥建议他要先修筑城墙,加强战备,充实粮仓,添制武器,阖闾听了点头称是道:“夫筑城郭,立仓库,因地制宜。”意思是说:修筑城墙,充实粮仓等这些事情,都可以依照我国的实际条件去执行。后来“因地制宜 ”被用来指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。
01.汉・赵晔《吴越春秋・阖闾内传》:“夫筑城郭,立仓库,因地制宜,岂有天气之数,以威邻国者乎?”(源)
02.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六回:“你们既不博古,焉得通今?这可就要知『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』的道理了。”
03.《清史稿・卷一三三・兵志四》:“于是民心不固,盗贼横行,所过州县村庄,动遭劫掠,是又地方官不能因地制宜举行团练之所致,因噎废食,贻误殊多。”
04.《清史稿・卷一三七・兵志八》:“乃增设同知一员,移临元之都司营兵驻防个旧,调原驻开化游击移守白马关,……为因地制宜之计。”
05.《清史稿・卷四二一・朱嶟列传》:“惟各省情形不一,因地制宜,随时变通。”
语义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。
类别用在“依势行事”的表述上。
①农民常因地制宜,种植适合当地风土的作物。
②不同的城乡均应因地制宜,发展最适合的产业。
③政策拟订应该因地制宜,不可一味沿用国外的制度。
④推行任何法令之前,都应该考虑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。
⑤工程师根据现有的条件,因地制宜,采取最适合的施工方案。
⑥为了保留这棵大树,屋主将建筑物围著树来盖,真是因地制宜的好办法。
⑦这里原本是片荒废的山坡地,我们因地制宜地将它开发成学生体力训练场。
⑧淡水渔人码头原本只是个老旧渔港,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将它规划成观光码头,结果相当成功。
act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
各地(かくち)の事情(じじょう)に合(あ)わせて適当(てきとう)なやり方(かた)で行(おこ)なう
prendre des mesures en fonction des conditions locales
sich nach den ǒrtlichen Gegebenheiten richten
принимáть решение в зависимости от условий мест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