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chi 查看: 12
嗤:讥笑。
用鼻子发出冷笑声;表示轻蔑;看不起。也作“以鼻嗤之”。
出处:清・颐琐《黄绣球》第七回:“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,说于市,市人非之;请于巨绅贵族,更嗤之以鼻。”
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,用于对错误言行的蔑视。
例子:说于乡,乡人笑之;说于市,市人非之;请于巨绅贵族,更嗤之以鼻。(清・颐琐《黄绣球》第七回)
正音:“嗤”,读作“chī”,不能读作“cī”。
辨形:“嗤”,不能写作“耻”;“以”,不能写作“已”。
辨析:见“不屑一顾”。“不以为然”。
歇后语: 1. 河刀喷水 —— 嗤之以鼻
2. 河马喷水 —— 嗤之以鼻
谜语: 河马喷水 (谜底:嗤之以鼻)
嗤,讥笑。“嗤之以鼻”指用鼻子哼气讥笑某一人事物,以表示不屑、鄙视。※语或出《黄绣球》第七回。△“不屑一顾”
那书上讲:北美国有个农家女,名叫美利莱恩,他自言誓志以教育为世界建国,苟妾有千百之生命,愿尽为教育界之牺牲;苟妾得无量数之财产,愿尽为教育界之资本。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,说于乡,乡人笑之;说于市,市人非之;请于巨绅贵族,更嗤之以鼻。而其从事于学,奔波于教育,至三十余岁犹不嫁人。
“嗤之以鼻”的“嗤”有讥笑之意。今天在用“嗤之以鼻”这句成语时,特别强调用鼻子出声来嘲笑别人,表示鄙视与不屑。这四个字的组合,目前可以看到较早的文献资料是晚清小说《黄绣球》。清朝末年,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,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,妇权问题也逐渐受到瞩目。《黄绣球》这部小说就是在描述当时妇女生活的状况,以及新女性从事改革运动的困难,并借以反映当时新旧社会交替之下,中国妇女争取妇权的艰辛历程。小说的重心特别摆在“放足”与“读书”两个当时妇女最急须改善的问题上,而“黄绣球”便是这部书的主角。原本是旧时代妇女的她,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,开始从事妇权的改革运动。先从鼓吹妇女解放缠足开始,进而兴办学堂,教导妇女读书识字。虽然过程艰苦坎坷,受到社会极大的阻力,但她以美国一位农家女的事迹自勉,效法她锲而不舍的精神。这位美国女子立志献身于教育,到处传播知识,大家都笑她、为难她。当她去见权贵时,更受到鄙视。小说中用“嗤之以鼻”描述权贵们用鼻子哼气讥笑,表示对这个女孩子的不屑与轻视。可是,她并没有放弃,仍然四处奔波,即使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在所不惜,最后终于受到有心人的赞助与赏识,成为有名的大教育家。“嗤之以鼻”这句成语就是用来表示不屑、鄙视。
01.《黄绣球》第七回:“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,说于乡,乡人笑之;说于市,市人非之;请于巨绅贵族,更嗤之以鼻。”(源)
语义指用鼻子哼气讥笑某一人事物以表示不屑、鄙视。
类别用在“蔑视鄙夷”的表述上。
①这种卖友求荣的人,我当然要嗤之以鼻!
②他每每大言不惭,惹得众人对他嗤之以鼻。
③你别怪我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,因为那实在太下流了!
④他是如此自视先进,竟连父母亲的保守作风也嗤之以鼻。
⑤小偷自欺欺人企求脱罪的说辞,只让警察嗤之以鼻罢了。
⑥冤狱获得平反之后,他终于摆脱人人嗤之以鼻的叛乱污名。
⑦他对怪力乱神之说一向嗤之以鼻,不料最近却沉迷于碟仙游戏。
⑧她对报纸上那些捕风捉影的传闻,一概嗤之以鼻,根本不放在心上。
⑨面对不断的非难,他都嗤之以鼻,只将全部心力投入事业,准备东山再起。
⑩尽管他对自己的懦弱编出许多理由,临阵脱逃的行为还是被同袍嗤之以鼻。
同义“嗤之以鼻”及“不屑一顾”都有轻视、看不起的意思。
异义“嗤之以鼻”有讥笑的意思,轻视的程度较重;“不屑一顾”仅有不值得一看的意思,轻视的程度较轻。
嗤之以鼻 | 不屑一顾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✅ | ❌ | 她对报纸上那些捕风捉影的传闻,一概嗤之以鼻,根本不放在心上。 |
❌ | ✅ | 也许在别人眼中,这是一大笔财富,但我不屑一顾。 |
bite the thumbs at
鼻先(はなさき)であしらう
se moquer de qn.(rire au nez en qn.)
über etwas die Nase rumpfen(miβachten)
смеяться в лицó